本报讯(记者肖瀚 通讯员陈欣欣)近日,在海口海事法院互联网法庭内,随着双方代理人在调解笔录上签字,一场跨越1532公里的司法调解落下帷幕。承办法官成功化解一起标的额高达3900万元的航线合作合同纠纷,是该院试点受理航空纠纷以来调解金额最大的案件。
原告广西某航空公司,系海南航空旗下的航空企业,被告安徽某国有企业。2024年7月,双方签署《航线合作协议》,约定被告为原告非驻场运力航线以及驻场运力航线按照航班收费标准进行补贴,并实行燃油价格联动机制。同时约定协商不成时在合同签订地海口市美兰区有管辖权的法院诉讼解决。然而,在履约过程中,虽双方曾面对面协商达成初步意向,但被告却始终未履行支付义务。因此,原告一纸诉状诉至海口海事法院,诉请被告支付拖欠的3900万元航线补贴款。
在诉讼初期,双方矛盾尖锐。原告提交百页证据力证主张,被告则在答辩期提出管辖权异议,甚至拒绝诉前调解。面对复杂局面,承办法官深入剖析案件焦点,结合企业实际需求,通过多轮电话沟通寻找利益平衡点。法官既充分考虑原告的资金需求,也兼顾被告的履约能力,积极引导双方从长远合作角度出发,以调解促共赢。经过多轮协商和谈判,双方最终签署了调解协议,并在调解笔录上签字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