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申王军 王小亮
站在临高县临城镇城南田洋的田埂上举目望去,农户在田地里忙碌。在一年前,这片土地还覆盖着半人高的杂草。
“2023年我们走访时发现,这里像被撕裂的绿色地毯,满是荒草。”临高县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主任吴丹枫展开对比图,270余亩永久基本农田的十年荒芜与今朝重生,形成强烈对比。
这是临高检察院开展行政公益诉讼工作的缩影。近日,记者跟随吴丹枫以及干警陈孝隆,回访了城南田洋撂荒地。在两个典型案例现场,复耕的沃土、新绿的林地,见证着司法力量守护公共利益的生动实践。
让撂荒地完成复耕复种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但10多年前这里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吴丹枫还记得2023年5月踏查时的场景:野草疯长,7个村民小组的耕地界线早已模糊。当时的卫星遥感数据显示,这片位于城郊的优质农田,自2013年起就逐渐褪去青绿。
面对“谁来唤醒沉睡土地”的课题,临高县检察院启动“穿透式”调查,邀请人民监督员、“益心为公”志愿者协助开展实地调查。
工作人员走访行政机关调取案涉农田土地性质、位置坐标等信息,询问相关工作人员,运用无人机航拍及卫星遥感影像对比分析,揭开了这片农田撂荒的症结。
“缺乏劳动力、经济效益低下……”吴丹枫的笔记本上,记录着这些症结。
2023年9月,3份检察建议书同步送达3家行政机关。
收到检察建议后,行政机关高度重视,联合开展实地调查,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撂荒地复耕复种专项行动方案》;围绕缺乏劳动力、经济效益低下等撂荒深层原因,安排人员进村讲解土地政策和复耕复种奖补政策;安排镇农业中心技术人员到复耕复种生产第一线进行技术指导;引进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承包种植”模式,将案涉农田中的连片撂荒永久基本农田统一流转给农业种植大户,种植大户通过修缮灌溉排水设施、引进机械化作业、雇佣农户种植作物等方式,对该片基本农田完成复耕复种。
让受伤林地重披绿装
近日,在临高县新盈镇和贵村一块林地内,吴丹枫和陈孝隆查看深坑植被恢复情况。2023年前,这里遍布着取土形成的深坑,暴雨冲刷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临时用地到期后未恢复植被,属于违法行为。”指着林地修复前后的对比照片,吴丹枫讲述了办案中的“攻防战”:企业临时用地期满1年仍未恢复植被和林业生产条件,拖延整改,有关单位未依法全面履职,既未督促企业恢复植被和林业生产条件,亦未组织代为履行,使得案涉林地未恢复植被和原有生产条件,国家利益持续处于受侵害状态。
2024年6月,临高检察院向林业部门发出检察建议,要求该单位采取有效措施督促案涉的某公司恢复临时使用林地的植被和林业生产条件,对拒不履行法定义务的依法组织代为履行;同时加强对临时使用林地的监管,依法督促用地单位或者个人在用地期满一年内应当恢复植被和林业生产条件。
如今,部分受损林地已补种小叶桉等乡土树种。
建立协同共治同心圆
“行政公益诉讼不是‘你输我赢’的零和博弈,而是协同共治的同心圆。”吴丹枫说。
临高检察院有关负责人表示:“土地不会说话,但检察必须为其代言。我们通过行政公益诉讼,推动解决了耕地撂荒、林地损毁等‘老大难’问题。这是检察机关践行‘双赢多赢共赢’理念的生动实践。城南田洋的复耕,不仅是撂荒地的苏醒,更是基层治理体系的焕新。和贵村林地的修复,不仅是树苗的扎根,更是法治生态的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