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南岛晚报 |证券导报 |法制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网络热梗充斥未成年人生活,专家称要审慎对待,既要保持语言的活力与创新,又要防止其滑向低俗与无序——

让孩子“有话好好说”

  潘德刚 制

  ■本报记者 王巍

  随着未成年人网络普及率越来越高,不知从何时开始,许多中小学生开始热衷于玩网络梗。在中小学生中间,时常能听到一些毫无营养、内容空洞的网络梗脱口而出,甚至有的学生还将网络梗写进了作文。针对此现象,今年10月,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了“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要求各地各校要以此为契机,深入开展规范语言文字使用活动,坚决抵制网络低俗语言,引导学生自觉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近日,本报记者针对网络词语充斥校园情况进行了相关调查,采访了各界人士对此现象的看法。

  现象 

  网络用语充斥未成年人生活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学生们的口语交流中,频繁出现网络用语,甚至出现了学生将网络用语用到了书面作业里的情况。

  “孩子现在三年级了,早在二年级时,我就听到她经常说一些网络梗,什么‘你个老6’。当时我都听蒙了,因为我不知道老6是什么意思。”海口市民林女士对记者表示。

  “我家孩子经常说‘芭比Q了’,这都是口头语了。还有个网络用语,我知道叫‘yyds’,我感觉这些网络语言把孩子都带歪了。”海口另一名学生家长告诉记者,在他看来,网络热梗中的低俗、无意义词语,是对传统文化底蕴的践踏和亵渎。

  在受访中,不少家长表示并不喜欢从孩子嘴里听到网络梗,同时也希望社会各界能进行引导,对恶意传播低俗网络热梗的行为,及时予以打击和制止,确保网络环境的健康和安全。

  但也有家长持不同意见。“我觉得要有包容的心态。语言只要能够交流就行了。你看网络语言‘内卷’、‘躺平’,现在也都经常使用,只要不是包含脏话等不健康的内容,我觉得可以接受。”有家长这样说。

  看法    

  玩梗能快速融入社交圈?

  网络梗为什么能够快速在孩子之间传播?孩子为什么对网络梗的接受度普遍较高呢?

  林女士的女儿小李告诉记者,自己班上几乎人人都会说一些网络梗,如果自己不说,会让其他同学觉得自己有点“傻傻的”。

  “刚开始我也不知道这些词语是什么意思,我看同学们都说,我也就跟着说,这样好像就能跟同学们打成一片了。”还有学生对记者表示,同学们都是在开玩笑时爱用这些词语,大家都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网络梗以独特的幽默感和共情力,迅速在中小学生群体中传播开来。为了与同学保持步调一致,孩子们通常会积极接纳这些“流行词汇”。网络热梗是他们表达情绪的出口,更是他们彰显个性的标签。因此,网络传播加上人际传播的复合影响,使得这些网络热梗对中小学生的渗透更快、更深。

  专家    

  使用不当或导致表达能力下降

  针对此现象,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冯青表示,语言总是随着时代变迁而演变。网络热梗的流行,需要审慎对待,不能简单地进行“一刀切”,既要保持语言的活力与创新,又要防止其滑向低俗与无序。

  “语言就是用来交流的,我们不可能完全和社会脱节。在一种适当的场合,比如说下课时间,学生进行口语交流时,可以适当使用网络热梗。但教师在教育、教学等相关的严肃场合,应该禁止使用,并且要大力做好文字规范工作。”冯青表示,网络梗的大量频繁使用,可能会对语言的规范造成一定冲击。

  冯青表示,中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学习、语言模仿的关键时期,大量接触和使用网络烂梗,有可能出现表达失范等问题。“这些网络梗有的由错别字组成,有的故意把声母、韵母或是声调搞混,语法很多都是错的、不规则的,这对孩子的正常学习肯定会产生一些干扰,导致出现表达失范。我曾在海南一些市县开展工作时,就发现有些孩子还真的会将网络梗写在书面作业里。”

  应对    

  家庭和学校应重视网络素养教育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网络梗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营造轻松愉悦的社交氛围,让孩子们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海南省关心下一代家庭教育讲师团讲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陈正发表示,虽然网络梗能够丰富孩子的表达形式,但是,网络梗往往简单、直白,长期使用会导致语言思维僵化,削弱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一些网络梗出自低俗、恶搞的内容,还可能会扭曲青少年的价值观。例如,一些网络主播为了博眼球,制造带有负面情绪和低俗内容的梗,可能会影响青少年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水准。

  对此,陈正发建议,应该加强网络平台审核机制,过滤不良内容,积极传播正能量信息。提高创作者的社会责任感。网络从业者应提高社会责任意识,创作出更多有价值、积极健康的作品。家庭和学校应重视网络素养教育,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网络文化,明白语言之美、文化之重,共同守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省法援中心联合多部门送法进校园,宣讲防欺凌、防性侵知识~~~
网络热梗充斥未成年人生活,专家称要审慎对待,既要保持语言的活力与创新,又要防止其滑向低俗与无序——~~~
儋州:~~~
白沙:~~~
屯昌:~~~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政能量
   第003版:护苗周刊
   第004版:平安镜
认识“身体界限”学会勇敢说不
让孩子“有话好好说”
普法宣传增强学生法治意识
模拟法庭进校园
互动普法“零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