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麦文耀
高考结束可以好好放松一下,不过预防“高考诈骗”这件事可不能松懈。近日,海口反诈中心发布防骗指南,提醒考生和家长千万小心涉高考诈骗套路。
套路1:提前查询分数
高考结束后,家长和考生都焦急地等待分数和录取结果。不法分子通过家长群、考试群、手机短信等渠道发送“提前查询分数”“提前查询录取结果”的虚假广告链接实施诈骗。链接中要求填写考生身份证、准考证等相关信息,并交纳一定的查询费用,一旦上当,不但有财产损失,还会泄露个人信息。
警方提醒:考生及家人查询分数和录取结果时一定要认准官方指定的查询方式、查分网址,不点击来历不明的链接。
套路2:交钱更改成绩
不法分子在网络平台或交流群中宣称,学生没考好不用担心,可以花高价雇佣“黑客”入侵阅卷系统,修改考生的各科成绩,以此进行诈骗。
警方提醒:高考阅卷过程严谨有序,采用内网阅卷,其结果公平可靠,不存在黑客入侵的可能,而且成绩发布前会对原始数据做存档及异地备份。骗子发布“改分”虚假信息,只为骗取钱财,千万别信。
套路3:填报志愿指南
不法分子假冒“权威专家”,自称掌握“内部大数据”,考生可以一次购买1万、2万等不同面额的VIP卡,享受一对一的“精准”指导。
警方提醒:所谓的高考志愿填报咨询行业,水平良莠不齐,产生纠纷后很难找到相应的维权机构,考生和家长须谨慎选择。教育部官方网站也表示,目前没有与任何招生考试机构、高校、社会机构或个人开展高考志愿填报指导的合作。
套路4:花钱可获取补录名额
不法分子伪造文件、私刻印章,设立报名处和咨询电话,假冒高校招生人员,谎称手中掌握高校“内部指标”“机动计划”“定向招生计划”等,让家长先付定金。还有的自称是高校或招生办某领导的亲戚、朋友,有办法“低分高录”,或谎称通过花钱“打点”可让考生获得补录名额,以此骗取考生和家长的钱财。
警方提醒:正规招录过程不会产生任何附加费用,凡是需要收取保证金、指标费等的都是诈骗行为。
套路5:冒充军校招生
一些不法分子打着军校招收“地方委培生”“自费生”“国防生”的幌子,甚至通过伪造军队公文印章,冒充军队机关或招生部门人员,许诺教育部门认可学历、毕业后一律安排到部队工作等实施诈骗。
警方提醒:军校招生无内部指标,不会计划外扩招、提前“预录”,考生和家长也不要被一些假冒“文件”哄骗,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核实。
套路6:谎称提前批次录取
不法分子冒充某大学招生办给考生及家长打电话,声称学校提前招生,如果想被录取,需要提前缴纳学费,否则会被退档,无法录取。
警方提醒:高考提前批次的录取工作,不受任何人为因素影响,对于收到的任何以招生为由的电话短信,需要谨慎,务必通过官网查询录取信息,避免“病急乱投医”。
套路7:伪造录取通知书
不法分子冒充高校招生办人员,向考生寄送伪造的录取通知书,或者发送相关的录取短信,让考生将学杂费打入指定的银行账号,以骗取钱财。
警方提醒:要通过官网认证的链接或学校、教育部门官方发布的网址进入以确定自己的录取信息,转账汇款时要通过多种途径核实账号真伪。
套路8:教育补贴诈骗
不法分子通过冒充教育部门工作人员、高校工作人员,主动与考生、家长联系,并准确报出考生的学籍信息,骗取家长或学生的信任。随后骗子以领取“教育补贴”需先“激活账户”为名,让其带着银行卡到ATM机上操作,从而盗取其银行账户上的钱;或者谎称手上有项目,可以为考生申请大学助学金,要求家长先交报名费。
警方提醒:任何与高考相关的款项发放均不会通过ATM机进行。当接到自称高校、教育、财政等工作人员的电话、信息,要发放“国家助学金”“返还义务教育费”“助学扶助款”时,一定要主动与当地教育部门或学校联系求证。
支招:做到不偏听、不轻信
提高防骗能力,关键要做到不偏听、不轻信。对家庭而言,高考查分、报志愿、录取结果等关键信息,一定要认准各省区市教育考试院、权威媒体等发布渠道。除个人提高防骗意识外,有关部门也应积极行动起来,及时公布查分、招录权威信息,通过媒体加强反诈骗宣传,让公平、公正、公开的阳光高考理念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