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实在太有趣了,不仅可以学习各种法律知识,还能玩各式各样的游戏。”5月23日下午,三亚市某小学的学生方芳(化名)与同学们第一次来到三亚市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他们观看了法治教育短片,通过VR技术体验了酒后驾驶的危害,“沉浸式”体验“看得见”“摸得着”的法治教育。
法治教育基地是三亚市法治教育方式的重要创新举措,是提高青少年法律素养、增强法治观念的关键平台。该基地展厅每年更新青少年的犯罪类型、犯罪成因等内容,并结合当前社会热点和突出问题,为青少年开展警示教育。
多形式开展普法教育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天啊,这吸毒前和吸毒后的变化太大了吧。”在法治教育基地的“人脸识别”展厅前,高科技设备把吸毒前后的对比图一一展示出来,看着自己的面容逐渐发生变化,学生们不禁议论纷纷,深刻地感受到了吸毒对人体的危害。
在另一旁,一部分学生聚集在“人生任意门”的门口。只见他们认真答题,答对了三道题后,就可以顺利打开“人生任意门”。答题结束后,则根据答题正确率展现不同的“人生风景”。
记者注意到,三亚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通过高科技设备,全面展示了青少年犯罪原因、青少年犯罪危害、毒品危害、交通安全知识等内容,现场运用知识讲授、体验教学、实践模拟、现场观摩等形式,开展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和实践需要的法治宣传教育实践活动。
三亚市城郊检察院未检部主任孙昱介绍,除了常态化组织在校师生到基地参观学习,还会组织涉案未成年人及监护人一同到场接受法治教育。
“我没有想到参与打架的后果这么严重,我好后悔。”孙昱告诉记者,这是涉案未成年人在参观法治教育基地后说过最多的话,有不少青少年出于朋友义气参与了打架斗殴,殊不知这些行为会影响自己今后的人生道路。
“造成这些后果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法律意识淡薄。”孙昱认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最重要的是增强其法律意识。
司法社工驻点帮教
引导涉案未成年人走上正轨
法治教育基地不仅具有普法宣传、法治教育的功能,这里还有专业的司法社工驻点办公,对涉案未成年人可以起到社会调查、考察帮教、家庭教育指导等作用。
小凯(化名)是帮教对象之一。2022年7月,小凯伙同3人盗窃电动车电池、仪表盘和车尾灯,涉嫌盗窃罪。鉴于小凯此前无犯罪记录,系初犯,又是在校生,检察机关对小凯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考验期6个月。
为了更好地帮助小凯走向正轨,针对小凯的现状,司法社工邱远欢为小凯制定了详细的跟踪帮教计划。
邱远欢介绍,为了提升小凯的法律素养,邱远欢带着小凯参观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学习法律知识,告知违法犯罪的严重后果,还给小凯发放跟踪帮教考察表,每月监督小凯用不同的方式学习法律知识。
“除了学习,我们还要求他改掉不良嗜好、习惯,引导他正确交友。”邱远欢告诉记者,承办检察官还会针对小凯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确定问题的成因,与小凯父母共同制定家庭教育指导计划,签订督促监护令。
在检察官与司法社工的共同帮助下,2023年6月,小凯顺利考上了一所本科院校,在大学里结交了许多正能量的朋友。
“一对一”教育指导
督促问题少年父母履行职责
在三亚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接受法治教育,改变的不仅仅是未成年人,他们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也在这里,悄然地发生变化。
2023年2月,被害人小安(化名)等人在三亚市解放路某便利店与小武(化名)等人发生口角。出于朋友义气,小强(化名)与小武等人对小安实施殴打,造成小安轻微伤。
因小强涉案时是在校未成年人,且悔罪态度良好,小强家属也积极赔偿被害人小安,取得了小安的谅解。为此,检察机关决定对小强作出不批准逮捕决定,同时开展社会调查、亲职教育、心理疏导等工作。
练晶晶是这起案件的承办检察官。在接手这起案件时,练晶晶得知,小强曾在案发前,也因打架被行政处罚过。通过与小强的接触,练晶晶发现,小强性格叛逆,长期与不良青年交往,不服管教。小强父母也无奈地向检察机关表示,孩子不服管教,已无精力管教。
如何有效帮教和挽救小强,成了摆在检察官面前棘手的难题。
“作为父母,应该了解孩子平时与什么样的人交往,告诉孩子在社会上一定要遵纪守法。”面对小强父母的无奈,承办检察官邀请小强与其父母来到三亚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参观座谈,同时邀请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师对小强父母进行“一对一”式家庭教育指导。针对小强父母疏于管教、不善管教的情况,承办检察官发出督促监护令,督促小强父母积极履行监管职责。
“经过我们反复沟通与劝导,小强父母对我们的态度从抵触到接受,再到积极配合。不单孩子成长了,父母的教育理念也在悄然发生变化。”看着小强与父母都向着良好的方向改变,承办检察官的心里感到十分欣慰。
据了解,三亚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成立以来,填补了三亚市违法犯罪未成年人和有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教育矫治的空白。孙昱表示,三亚城郊检察院将与相关部门协同合作,打造更专业、更全面的宣传展厅,切实提升法治教育的成效。
(本报记者 杨晓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