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证书,回家后我想开一家早餐店。”5月27日,拿到中式面点师职业资格证书的服刑人员阿强(化名)很开心,“不到一年,我将刑满释放。我之前很焦虑,担心出去后难找工作,在监区民警的鼓励下报考中式面点师,天天学、天天练,有了这个证书,不用担心出去后不懂干啥了。”
阿强所在的省乐东监狱五监区,属于老病残服刑人员监区。该监区的服刑人员文化水平较低,身体状况较差,心理疾病较高发。对于这样一个监区,民警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改造方法,让服刑人员学习面点制作等技术,同时帮助他们重新找回正确的人生坐标。
■本报记者 连蒙
举办培训 让他们学一门手艺
“老师好!”5月7日9时许,伴随着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五监区迎来中式面点培训班特邀面点师傅。对于报名参加培训的40名服刑人员而言,这样的培训班不仅是一项课程,而且能学一技之长,有助于出狱后顺利融入社会。
“这次培训,我们针对的是不满1年即将出监的服刑人员,他们都懂一些基础烹饪知识。培训采取‘理论+实操’的方式进行,参加培训人员经鉴定合格后,就业部门发放相关从业资格等级证书。”五监区监区长李明海介绍,通过培训提高服刑人员适应社会能力,为他们刑释后择业提供指导和方向。
培训开始前,五监区民警早早准备好培训所需的材料。培训课上,面点师傅讲解完注意事项后,进行实操演示,服刑人员跃跃欲试。
和面、调馅、加水、加鸡蛋……在面点师傅认真教授下,服刑人员按步骤逐一完成实操。半天时间,热气腾腾的馒头和花卷、皮薄馅大的饺子……服刑人员现场制作的面点成品展现在眼前。面点师傅一一点评,为他们总结经验。
55岁的阿强由于表现良好,获得过一次减刑。临近出监,他曾经有些焦虑。
“出去后,我56岁,一把老骨头,能干点啥呢?老婆和孩子跟我受了罪。我出去后总得为他们做点什么。”阿强向民警潘家郁说了自己的顾虑。潘家郁鼓励他参加面点培训班。
因为是培训班中为数不多零基础的学员,阿强的心理压力很大。
“怕自己做不好,怕做不熟、做得不好看。”阿强说,看到同期培训的其他人熟练操作,他埋怨自己。民警及时找阿强谈话,不断鼓励他。
经过近20天的培训,阿强和同期其他学员都通过了考核,拿到了中式面点师职业资格证书。
接力帮扶 让他们树立信心
24岁的小丁(化名)目前是五监区年纪最小的服刑人员。他犯罪前便精神异常,犯罪后,从不开口说话。小丁经药物治疗身体恢复良好,根据相关规定于今年1月初被转到了五监区。
“小丁刚来监区时表现很怪异,双手勾着,踮着脚走路,也不穿鞋。”李明海告诉记者,经过严格心理测试,确认小丁的行为是一种心理疾病。为了帮助小丁,监区经过多次研讨寻求新的帮扶方法。
为查明“病根”,5月初,五监区组织帮扶小组到小丁家中走访,得知小丁与受害人关系密切,由于小丁借钱无法偿还,被人追债到家中,小丁受刺激后作案。
小丁的母亲含着泪说,2年前小丁进监狱后,家人给他打电话,他不愿意接,给他写信,他一封都没回。
“还好有乐东监狱的民警一直在关心他。”小丁的大姐说,家里前前后后来了好几拨民警,都是为了让小丁能早点恢复正常。“他年纪还小,还有减刑的可能。”
民警了解情况后,决定从文化兴趣着手,在举办了书法班、绘画班等多个兴趣班活动后,发现小丁对书法比较感兴趣。
“想学吗?”民警询问小丁。小丁点了点头。“想学得拿笔,手就要放下来。要不要尝试一下。”民警鼓励说。在多次尝试后,小丁慢慢放下双手,拿起笔练习写字。
“警官,小丁今天说话了。”“警官,小丁对绿化组感兴趣。”对于小丁点点滴滴向好的变化,与他朝夕相处的服刑人员很开心。
如今,小丁的改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已经开始接受亲情帮教。
“我们积极帮助他们,通过文化感染,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树立信心。同时,鼓励服刑人员之间互相帮助、传递爱心,激发他们积极改造热情,争取早日回归社会,做对社会有用的、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正能量’的人。”李明海说,五监区还通过队列、歌唱、朗诵等活动,让服刑人员找到自己的价值和闪光点,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让他们重拾“心气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