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君 李传敏
“老黄(化名),最近过得怎么样?还有什么问题需要我们帮助的吗?”
“谢谢你们帮助小文(化名)落户,但还是有一些后续问题想要咨询你们。”
5月20日,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红毛镇一处民宅内,琼中公安局红毛派出所副所长王泰松正在与一名村民交谈。听到老黄有事求助,王泰松立即拿起纸和笔,将情况悉数记下,并告诉老黄,会尽力帮助他们。听到王泰松这样表态,老黄连声向其表示感谢。这是记者在跟随民警走进帮扶对象家中回访时看到的一幕。
从“黑户”13年到落户成功,老黄一家从心底感谢琼中警方的帮助。
外出务工捡到弃婴
事情的起因还得从13年前说起。
2011年,老黄及其爱人外出务工,在一次外出时,两人在路边发现一名几个月大的女婴被丢弃在草丛里,身上没有一点关于孩子身份的信息。此时老黄与妻子结婚已十余年,看着怀中的孩子,两人觉得是上天赐的礼物,便抱回家抚养,并给女婴取名小文。小文跟着他们在外地生活。虽生活拮据,但一家三口也过得其乐融融。
直到2013年,由于老黄母亲身体不好,二人便带着小文回到了琼中红毛镇。时间一晃而过,随着小文一天一天长大,医疗、上学等问题接踵而至。
2017年,小文到了上学的年纪,老黄便到派出所想给小文办理户口,这一去,老黄便“傻了眼”。原来,给孩子办户籍必须有出生证明或者收养证明,而收养证明应由民政部门给予办理。
在老黄向县民政局说明来意后,工作人员告诉他,当年收养孩子时,由于没有及时报警,没有公安机关出具的捡拾弃婴报案证明,现在孩子大了,已经不是弃婴,所以没法办理收养证明。
“我们文化水平有限,当时也没想着报警。”老黄回忆说,后来因为落户的问题,大家跑了好几个部门,也做了很多次笔录和调查,但由于没有相关的材料和手续,因此无法按照正常的收养手续给小文办理户口。
至此,小文的落户问题就此搁浅。
多部门联动研究解决方案
小文的落户问题不仅是老黄夫妻的“心病”,更是红毛派出所民警压在心中的石头。
这些年来,民警虽然积极帮助小文寻找亲生父母,也一直未果。
眼看着小文越来越大,马上要读初中了,红毛派出所民警又“重启”为小文办理落户的事情。
“当时老黄都快放弃为小文落户了,甚至一度对我们没什么好脸色。但在我们和他说明情况后,老黄还是很积极地配合我们的工作。”红毛派出所所长李晖介绍,大家曾就此事多次开会,为其研究相关的落户政策,同时与上级进行汇报。
李晖告诉记者:“当时我们每天都在寻找各种适用该情况的落户政策、规定及法律条款,但是由于缺少案例的支撑,所以我们无法确定是否适用于当下的情况,事情像是进入了‘死胡同’似的,大家都很着急。”
为确保琼中无户口未成年人全部登记落户,建立常态化无户口未成年人落户服务管理机制,在县委政法委和多部门的研究下,琼中公安局特地与县民政局、卫生健康委员会、各乡镇人民政府等部门联动,建立解决疑难无户口未成年人落户服务协调联动机制。
“该机制开创了为疑难无户口人员落户工作的先河,有了这个机制,也增强了我们为小文落户成功的信心。”李晖表示,该机制主要是对难以补办出生医学证明、不符合收养规定等,按照“一人一案、一事一议”的方针,共同调查核实、研究解决方案,统筹解决落户问题。
小文的落户问题终于有了新进展。
孩子终于有了户口
“一开始,我们到民政部门尝试将小文的户口落在福利院,再由老黄重新进行领养,但是在政策方面无法实现,所以我们只能另想他法。”李晖说。
与此同时,民警也曾多次往返小文被遗弃的地点走访调查当年的情况。
后来,通过采集小文的DNA样本在失踪人口库进行比对,民警确定其不是被拐卖人员后,多次到老黄所在的居委会进行走访,同时找到相关人员进行询问,核实情况。琼中民政局、卫生健康委员会、各乡镇人民政府等部门也根据业务要求,各司其职,整合信息。
最终,经过红毛派出所、办证中心的多次研究论证补齐材料进行审核后,终于能为小文落户了。确定能为小文落户口的第三天,老黄就接到了民警的通知,要其去派出所领小文的户口本。
当老黄从民警手中接过小文的户口本时,不由得感慨道:“这下有了户口本,小文的上学问题终于解决了,真是太感谢你们了。”
而小文的成功落户只是琼中警方贯彻落实未成年人“护苗”专项行动的一个缩影。
李晖说:“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发挥公安职能,多措并举推进‘护苗’专项行动开展,保护未成年的合法权益,积极守护这些‘小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