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星 李传敏
漫步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和平镇长兴村,巷道干净整洁,老人和小孩在树荫下乘凉……一幅和谐的乡村画卷背后,得益于长兴村“枫桥经验”基层示范点的创建,而培养“法律明白人”又是创建示范点的重要一环。
作为琼中新时代“枫桥经验”基层示范点的第一批试点单位,长兴村引导社会协同参与,形成矛盾纠纷多元化解顺畅高效体制机制,强化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做到了矛盾纠纷就地化解,不上交、不激化。
“为了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成效,长兴村还成立了乡贤理事会,由村里德高望重、善于做思想工作、热心为村民服务的老校长、老党员等组成,深度参与村里的矛盾纠纷化解。”近日,琼中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李世荣接受法治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琼中在实践中不断强化源头治理,创新矛盾多元化解机制,让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琼中法院诉讼服务中心,设有“专职调解员办公室”“律师调解室”“在线调解室”等。这是琼中法院提升“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效能的举措,不仅从源头上减少了进入审判和执行的案件数量,而且在服务大局、服务人民群众、源头治理上实现了“加速快跑”。
李世荣介绍,琼中共设立131个各级人民调解委员会,配备1529名人民调解员。2022年至2023年,琼中共排查调处矛盾纠纷4379宗,调处成功4253宗,调处成功率97%以上,切实做到将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
“网格+”联动多方化解矛盾
2023年11月9日,中平镇网格员黎海玉接到电话,村民反映自己家的槟榔苗被羊群踩坏,希望黎海玉出面解决。放下电话,黎海玉立即赶往事发地调解,及时化解了一起矛盾纠纷。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近年来,中平镇强化“村居+网格+调解”联动,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由各村(居)村民自发成立应急队伍,强化风险排查,延伸风险排查、矛盾化解的“触角”,共同探索乡村版“枫桥经验”新路径。
“资源整合、功能融合、力量协同,这是琼中各乡镇自治共治的一个共同点。”李世荣介绍,近年来,琼中积极探索“网格+”模式,把调解触角延伸到社会基层治理末梢,切实做到力量下沉在网格、矛盾化解在网格、社会稳定在网格。
李世荣说,按照“地域清、覆盖全”的原则,社区、乡镇依托网格化服务管理,利用网格员“情况清、人员熟”的优势,广泛宣传网格员的作用,引导辖区居民遇到问题上报社区,通过调解的方式来解决矛盾纠纷。同时,吸纳“法律明白人”、普法志愿者等人员加入调解队伍,定期组织调解业务培训,不断壮大基层调解力量。
琼中常态化开展法律讲堂、法治宣传活动,不断提高群众依法维权的意识及能力,并鼓励居民自觉学法、知法、用法、守法,遇到问题懂得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为打牢“网格+调解”根基,琼中不断完善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将矛盾调解纳入网格化管理中,及时解决群众诉求,通过听民声、化难题、解民忧,实现群众诉求“零距离”,把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在基层,基本上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乡镇”。
“常态化开展法律讲堂、法治宣传活动,不断提高群众依法维权的意识及能力,并鼓励居民自觉学法、知法、用法、守法,遇到问题懂得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李世荣表示,琼中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形成“社区/村居+网格+调解”联动治理格局,使党员成为区域治理的带头人、监管人和责任人,积极发动居民群众参与网格区域治理和互动,共同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有效提升。
乡村“法律明白人”为民解忧
和平镇长兴村在创建“枫桥经验”基层示范点过程中,培养“法律明白人”是重要一环。该村先后成立“护村队”,培养“法律明白人”,让“矛盾结”变“和谐扣”,乡村治理也迎来新变化。
李世荣介绍,“护村队”由村“两委”成员、民兵及志愿者共同组成,共18人。起初“护村队”也面临重重阻力,在劝散赌博人员时,时常会发生冲突。直到当地派出所人员加入,情况才有了好转。“护村队”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逐渐在村里树立起威望。2022年6月,长兴村开始实施“法律明白人”工程,组建由村警务助理、人民调解员、网格员组成的“法律明白人”队伍,以化解村民矛盾纠纷,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法律明白人’都是具有较好法治素养和一定法律知识、能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的村民。他们通过广泛宣传政策法规、提供法律服务、矛盾纠纷调解等各项活动,破解基层治理中的难点、堵点和热点问题。”李世荣介绍,“法律明白人”在村规民约法制审核、村“两委”班子换届法治宣传等工作中,发挥了贴近群众、善讲情理的优势,培养“法律明白人”,能够更好地让身边人影响身边人、身边人带动身边人,使法律真正走进百姓心中。
据介绍,近年来,琼中通过强化组织管理、能力培养、履职尽责等,让“法律明白人”成为社情民意的“信息员”、政策法规的“宣传员”、公共法律的“服务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公共事务的“监督员”,为推动法治乡村建设夯实人才保障。
探索“溯源治理”新路径
去年10月10日,琼中法院党组成员叶伟带领湾岭法庭干警与黎母山司法所负责人潘曾荣、人民调解员赴新进农场十四队开展诉前调解工作。
现场,叶伟采用分头调解,“背对背”“面对面”的调解方式,耐心向双方当事人释法明理,引导双方当事人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打开双方的“心结”,维护和谐的邻里关系。
相邻关系从来都不是简单地一判了事,法官应贯彻为民司法、能动司法的法治理念,把非诉解纷机制挺在前面,充分发挥诉前调解工作机制的作用,消除积怨,有效化解基层矛盾纠纷。
琼中法院结合“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做深做实新时代“枫桥经验”,以能动司法促推诉源治理,注重实质性化解矛盾纠纷,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发生。
此外,琼中法院开设“24小时自助法院”,当事人只需刷身份证件即可进入自助办理网上立案、网上阅卷、提交材料等事项,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开辟“非接触式”诉讼服务新路径,真正做到24小时不打烊的智能化诉讼服务。
“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让市场主体真切感受到司法的力量和温度,是人民法院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李世荣表示,琼中法院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重要抓手,深化数字赋能,“一平台”推进源头防控,积极探索信息化建设。
琼中法院网上立案、信访、司法、人社、工商、税务、劳动仲裁等平台为群众提供线上、线下服务,打通“访、调、仲、诉”全过程,并出台了相关的工作规程和纪律要求,努力在信息化、规范化、标准化方面创建琼中特色。
“在实践中不断强化源头治理,我们坚持把化解信访突出问题、为民办实事和优化营商环境结合起来,常态化开展领导干部接访下访,不断健全受理、交办、督办、答复群众信访事项工作的具体制度。”李世荣说,琼中深入推进信访制度改革创新,联调多个行业部门主动对接矛盾焦点,坚持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化解、谁分管谁包案的原则,明确化解矛盾风险时间和管控措施,实行清单管理和销号管理,推动拖欠工资、城乡建设、家庭邻里、山林土地等纠纷及时化解,最大限度防止矛盾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