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南岛晚报 |证券导报 |法制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3年12月19日 星期二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法治观念要从娃娃抓起

法治教育课程需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

  法治是依法办事的社会秩序。法治只有从社会生活中“自然而然”生成,才会真正有生命力。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要求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内容。这一要求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目标与法治社会的具体生活方式统一了起来。建设法治中国,必须高度重视、优先推动教育法治化进程,从娃娃抓起。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过程中,法律制度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推进法治建设的任务迫切而繁重,通过普遍性的法治教育提升全体海南人民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是确保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但是从海南政法系统不完全统计数据来看,乡镇居民因法治意识淡薄或因不知法而触犯刑法、行政法或者违反民法规定的情形屡见不鲜,其中未成年人犯罪率仍居高不下,其主要原因在于法治意识淡薄。

  (一)思想认识存在偏差。目前大家对中小学尤其是小学阶段的法治教育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过多强调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结合,将法治教育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部分,或穿插于其他课程之中,容易导致法治教育不系统、碎片化;过多强调法律知识学习、法规制度宣传,导致法治教育更多停留在培养学生知法、守法,而不是培养形成具有法治意识、法治信仰、法治思维并能主动参与法治实践的现代公民。

  (二)师资队伍不足。据调查,即使开设了法治课程的学校,大部分老师也由思想品德、政治课教师甚至班主任、行政人员兼任,这些人员大多没有经过系统的法律知识学习和法治素质训练;部分学校采用外聘法律工作者担任兼职教师,又因为缺乏教学经验或时间安排等原因,导致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三)教材建设滞后。目前,高质量的法治教育专门教材较为缺乏,尤其是针对不同年龄特点和接受程度、系统化、规范化的法治教育专门教材较为缺乏。现有的一些法治教育教材因编写时间较久,由于理念、认识等原因,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法治教育的要求。

  (四)教育评价机制不完善。原有的政策制度无法适应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新要求,法治教育未能全面纳入现行教育评价体系,导致对相关部门、学校、学生法治教育开展情况、效果无法有效监督评估,法治教育开展的积极性不足,质量和效果没有保障。

  (五)形式单一,针对性差。近年来,海南省把中小学法治教育作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来抓,全面推进中小学校法治副校长工作,目前基本实现法治副校长全覆盖。自全面推行中小学法治副校长聘任工作以来,海南省1900余所普通中小学校(不含教学点),基本实现了法治副校长全覆盖(部分中心校法治副校长兼任乡村完小、教学点法治副校长)。作为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力量、学校提高治理能力的重要支撑,法治副校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纽带作用,但仍存在工作方式单一、有名无实等问题,没有形成长期效应,效果也是暂时的。各地法治副校长大多采取集中宣讲授课,每学期在开学或结束时举行一次大型法治讲座,法治宣传教育的趣味性、针对性、互动性尚有待提升。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关心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成长,是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义不容辞的职责。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法治教育,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积极创造良好的学校法治教育环境,促使中小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一)加强顶层设计的,系统制定相关制度。将法治教育纳入教育的基础环节。通过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完善监督管理机制,既将课程学习情况纳入学生考核范畴,也将教育落实情况纳入教育管理者和教师绩效考核范畴,并动态监督具体实施情况。就教学方式和手段,在实施之初可以邀请专家进行系统研究,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在实施过程中,针对问题多方商讨有效的解决途径和方法;对于一些行之有效的创新性的教学方法手段,可以在适当提升后推广应用。全省定期对法治教育成效进行总结和表彰奖励,对一些落后单位既批评也实施帮扶工作。

  (二)赋予中小学法治教育相对独立地位,开设法治知识课程。赋予法治教育相对独立地位,将法治知识课程从德育尤其是思想品德教育中独立出来,作为国家统一必修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作为专门的教育内容,落实专门的课程时间。具体内容上,要突出宪法教育地位,以宪法知识学习、宪法意识和宪法文化培养作为主要内容;要突出学生公民意识培养,强化对我国政治制度的认同和对公民权利义务的认识。

  (三)优化工作机制,推动多方协同联动。现在的未成年人,是将来社会发展的骨干、国家建设的栋梁,肩负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重任。要紧扣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犯罪这一重点工作,联动团委、妇联等部门及社会义工组织、专业心理咨询团队等,构建协作机制、畅通联络渠道、加强信息共享,凝聚未成年人保护的社会合力。

  (四)完善法治教育课程体系。在中小学课程中设置专门的法治教育课程,将法治教育纳入基础教育体系。课程内容应涵盖法律法规、法治观念、 权利义务等方面,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法制观念。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选拔具有法律专业知识和教育经验的教师担任法治教育课程教师,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同时,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法律素养。

  (六)创新法治教育方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网络等,丰富法治教育手段,提高法治教育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同时,结合实际案例,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法庭、法治实践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法治实践体验。

  (七)营造法治校园氛围。加强校园法治文化建设,如设立法治宣传栏、举办法治讲座、开展法治主题活动等,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氛围。同时,鼓励 学生参与校园法治建设,提高学生的法治参与意识。

  (八)加强家庭和社会配合。鼓励家长参与孩子的法治教育,了解孩子在家庭中的法治教育需求,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法治教育环境。同时,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法治育活动,提高法治教育的实效性。

  (九)建立评价体系。建立完善的中小学法治教育评价体系,对学生的法治知识、意识和行为进行全面评价。通过评价结果,了解法制教育的成效,为改进法治教育提供依据。

  (十)充分发挥社会专业法治机构和法学院的功能,为学校开展法治教育提供更多的智力和人才支持。学校法治教育不仅需要社会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更需要社会提供强大的智力和人力支持。《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指出,“充分发挥法官、检察官、律师、高校法律院系教师等法律工作者的力量,健全高校学生法治教育志愿者制度,建设稳定的兼职法治教育师资队伍,为中小学法治教育提供支持。”在大力开展中小学法治教育、师资严重不足的今天,尤为重要。

  教育法治化是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重要基础,依法治国“从娃娃抓起”,就要创新学校法治教育课程设置,创新法治教育方式和模式,让法治意识、法治思维、法治精神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从一开始就植根于每个孩子的头脑深处。

  (作者:李根,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甲子镇中心小学语文教师;丁萍,海南省海南中学初中政治教师)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政能量
   第003版:近距离
   第004版:公告
   第005版:公告
   第006版:专题
   第007版:专题
   第008版:思享汇
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 塑造新时代法治建设接班人
法治观念要从娃娃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