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哪些情形属于校园欺凌?”面对这个问题,超过60%的成年人认为,被恶意损坏个人物品或被索要财物,则属于校园欺凌。同时,大部成年人认为,被语言嘲笑、辱骂、被取侮辱性绰号,遭遇暴力行为;被故意传播谣言或泄漏隐私,网络平台上被辱骂、被威胁或恐吓,均属于校园欺凌。只有极少数成年人认为,以上情形只是孩子之间的打闹而已。
近日,本报对2977名成年人和1561名未成年人关于校园欺凌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32.74%的孩子遭遇过欺凌行为,如殴打、故意推撞等,以及被恶意孤立、排斥;也有一部分孩子被语言嘲笑、辱骂,被取侮辱性绰号和被恶意损坏个人物品或被索要财物。有22.93%的孩子则表示,没有遭遇过人身安全的问题,但是看到周边有人遭遇有此类情况。
针对以上行为,大部分孩子表示会选择向家长、老师寻求帮助。而得到家长、老师帮助后的孩子,大部分不会再被欺凌。
针对校园欺凌现象,海口市美兰区一学生家长黄女士表示,看到自己的孩子被殴打,作为家长而言,心里肯定是难受的。“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宝贝,没有哪个父母容忍别人对自己的孩子做出这种过分的事情。”黄女士说。
你是否曾经欺凌过别人?面对这个问题,大部分孩子认为这是一种不对的行为,自己没做过。但对于欺凌者,许多孩子也表示不敢当场指责和劝阻。
对于如何预防校园欺凌,海南南威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第十届全国律师协会未成年人保护专业委员会委员高敏表示,当学生自己或发现他人遭受校园暴力时,不要害怕和顾虑,不要忍气吞声,要及时取证,并向老师、家长或警察求助。
此外,关于“性教育”,问卷调查显示,59.77%的孩子比较了解自己身体的隐私部位,他们知道这不能轻易让别人触碰;48.11%的孩子表示,学校有进行专门的性教育课程,并教得很详细。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记者了解到,大部分孩子知道性侵犯行为具体是哪些,有67.84%的孩子从他人或者媒体上了解过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事件,他们可以从中学会如何预防性侵害。与此同时,大部分孩子认为,在偏僻地方较容易被侵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要随便接受陌生人给的食物,不要随便到偏远陌生的地方,这样就能避免性侵害事件发生。”海南省农垦实验中学高二学生小吴说。
(本报记者杨晓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