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找到问题根源后,潘佳敏决定分三步开展“一对一”帮扶,即第一步先缓和小杜、小符与他们父母的紧张关系,第二步向他们父母宣传监护人的责任,第三步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
一次、二次、三次,随着走访次数的增多,小杜和小符的父母从最初的不以为然,到自觉羞愧,继而开始配合潘佳敏和曾耀玺开展“一对一”的帮扶。
随着帮扶工作的深入,小杜和小符与父母之间的心结分别被解开,他们的父母也知道该如何尽到监护责任,而小杜和小符本人却仍然紧闭自己的心门。
“少年的心是敏感和脆弱的,帮扶工作中,我们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轻易触动他们的伤心处,而应通过建立朋友关系,以循循善诱的方式,让他们敞开心扉后,再打开他们的心结。”这是在帮扶第三周后,潘佳敏在帮扶日志中的记录的一句话。
潘佳敏说,在帮扶中,为了能精准帮扶,他们不但走访了被帮扶人家庭,还走访了村委会、学校和老师,从不同的侧面了解被帮扶人的情况。
经了解,除了因父母重新组建家庭导致小杜和小符不愿意到校读书之外,小符因受到校园欺凌不敢上学,而小杜认为上职业学校无前途而不想上学。
“我们了解到小杜和小符的心结后,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法,与他们建立朋友关系。”曾耀玺说,“走出去”就是走访、约访,联系学校、村(居)委会等开展“四访五帮”;“请进来”就是每当法院有涉校园欺凌宣传,或者未成年人涉刑案庭审时,他会分别邀请他们观摩庭审。
潘佳敏向记者介绍,在帮扶中,她会适时问一些不良少年的几种表现,发现他们都能说出部分内容,这说明他们能够明确地明辨是非;同时,她还结合有关案件,让他们讲自己的看法,并适时插入一些法律知识,使他们懂得以正确的心态看待、处理问题。
“一来二去,小杜和小符慢慢打开话匣子,他们感觉到他们的心思我们能懂。”潘佳敏说,随着帮扶的持续“升温”,小杜和小符开始主动向潘佳敏和曾耀玺敞开自己的心扉,潘佳敏和曾耀玺引导他们矫正“航线”,化解他们的心结。
小杜和小符渐渐意识到,自己之前的消沉会影响到自己的前途,继而开始积极上学,并开始发奋读书。
信心重新激发
“我要走好每一步”
今年暑假,小杜去上海实习,主动给潘佳敏打电话介绍自己在上海的情况。
“小杜的口才很好,他在上小学时成绩都是排名前列,初中时有些消沉,成绩一落千丈。”潘佳敏说,目前,小杜的状态不错,继父对他的学习和生活都予以大力支持。
“我儿子中考完后好像变了一个人,每天在家帮我干活,再也看不到以前那种丧气的样子了。他与继母之间能正常沟通了。”7月5日,潘佳敏和曾耀玺到小符家走访时,小符的父亲恰巧也在家,他热情地把潘佳敏和曾耀玺迎到家,倒好茶,主动地介绍了小符最近的情况,并再三感谢潘佳敏和曾耀玺对他儿子的帮扶。
小符说,他正在等待中考成绩,如果能考上高中,他将加倍努力,争取考上大学;如果考不上高中,他将进入职业学校,选择自己喜欢的护理专业,争取走好人生每一步。
“小符内心比较细腻,外表文静的他其实很要强,他缺少的是自信。”潘佳敏说,在帮扶中,他们发现,每个孩子都渴望能学习好,渴望得到认可,但因为各种原因产生挫折、出现问题后,如果不及时引导,就会走偏,甚至会出现破罐子破摔现象。如果及时干预,适时劝导,激发他们的信心,他们就能正确面对问题,积极解决问题,从而助力他们健康成长。